6月下旬,由中央文明辦主辦的今年一季度“中國好人榜”發(fā)布儀式上,揚州市廣陵區(qū)曲江街道顧莊社區(qū)“愛心裁縫”胡金海光榮上榜。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7月4日采訪了解到,今年76歲的胡金海,有一手縫補織補的好手藝,病退后連續(xù)26年為街坊鄰里免費縫補衣物上萬件,用樸實淳厚的心和多年堅守的善舉,贏得當地群眾口碑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認真工作
街坊鄰居夸贊:“手藝好,心更好”
胡金海是顧莊社區(qū)顧莊新村居民,是一名黨齡近40年的老黨員。20多年前,胡金海病退回到揚州休養(yǎng)。身體康復后,閑不住的他便想著為左鄰右舍做點事。老胡心靈手巧,年輕時學過裁縫,有一手細致嫻熟的縫補手藝。他便將自家車庫改造成縫補坊,為街坊鄰里免費縫補衣物。一傳十十傳百,從來的人很少到“門庭若市”,老胡的善舉受到越來越多居民的敬重,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“胡裁縫”。他覺得人不能忘本,就將自家車庫取名為“初心補衣坊”。
“老胡,請你幫個忙,褲子開縫了,等著穿呢”、“不急,先坐會,五分鐘就好”,前幾天,鄰居梁永寶找胡金海幫忙,胡老接過褲子,戴上老花眼鏡,坐在縫紉機前,便開始埋頭縫補。老人動作嫻熟老練,不到5分鐘,褲子完好如初。梁永寶接過褲子直夸:“針線活就數老胡,手藝好,心更好?!?/p>
和街坊聊家常
為啥自掏腰包為大伙服務?老人這樣回答
記者走進這間小車庫,占地僅有8、9個平方,擺滿了縫補工具和材料,腳踩縫紉機、電動縫紉機、鎖邊機“設備”齊全,裁縫剪、顏色各異的線和成捆的拉鏈,琳瑯滿目。車庫門前,胡金海還專門擺放了幾張小凳子,他縫補時,鄰居可以一邊等一邊聊天。
補破洞、改褲腳、換拉鏈,是胡金海每天干的活,也是他的“拿手活”。身材單薄瘦小的他,一坐在縫紉機前,在胸前黨徽的映襯下,干勁很足,人顯得格外精神。“我之前一直在煤礦干挖煤工作,后來得了賁門癌,才病退回來休養(yǎng)的?!焙鸷Uf,隨著身體逐漸康復,忙慣了的他開始“閑不住”了,就重拾年輕時的手藝,為街坊鄰里義務縫補,誰料這一干就是26年。每天都有鄰居熟人送來衣物,請胡金海幫忙縫補,他總是樂呵呵地收下來:“放心,交給我,沒問題。”據他粗略估計,26年來,自己縫補的衣物多達上萬件。
“縫補主要是手藝和時間成本,縫紉機本來家里就有,拉鏈呀、線呀、布呀啥的,不值什么錢。過去在單位上班,組織上對自己很照顧,提前安排了退休,自己也不能老這么閑著。有事情做,能為大家解決點問題,哪怕是很小的問題,我覺得心里很舒坦。說老實話,現在我很充實,每天都很開心,身體也比以前好了?!睂τ谟浾吆筒簧偃恕盀樯兑蕴脱鼮榫用穹铡钡囊蓡?,胡金海這樣回答。
助人為樂不斷檔,決定收徒“傳幫帶”
記者采訪獲悉,除了縫補,老胡還能改舊衣裳,引導年輕人勤儉節(jié)約。胡金海說:“大家知道我手藝好,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來找我?guī)兔Γぐ湁牧?,換了一個繼續(xù)背;裙子勾破了,打個補丁,更時髦……”
據悉,2022年2月“江蘇好人榜”發(fā)布,胡金海作為揚州“獨一份”入選,曾經的“初心補衣坊”也掛上“好人工作室”的牌子。“不管是江蘇好人,還是中國好人,對我來說,都是一種激勵,都是一個新的起點。我是黨員,能為大伙做點事情,我感到光榮、高興?!焙鸷Uf,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,為了讓助人為樂不斷檔,最近,他也在和社區(qū)商量,準備收徒弟,以“傳幫帶”的形式,把義務縫補延續(xù)下去。
顧莊社區(qū)負責人告訴記者,老胡除了當“愛心裁縫”,還當網吧義務監(jiān)督員、小區(qū)義務巡防員、樓道義務保潔員,身份多、事情多,卻不怕吃苦,不怕麻煩,樂在其中。這種“退休不褪色”的精神,成了越來越多志愿者的榜樣,小區(qū)的氛圍越來越文明和諧。
通訊員 蔚潔 李娟 陳晨 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
校對 徐珩